图片
生活中的实用心理《5分钟心理学》
图片
配合下方音频阅读,体验更佳。
图片
柠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图源
爱情里最让人抓狂的,莫过于:
对方的态度忽冷忽热。
虽然对方就在身边,但你能感觉到,两个人的距离在逐渐疏远。
看着对方消息回复越来越慢,你想沟通,对方却回你“想静静”.
你弄不清对方到底是真得一时情绪不好,需要空间?
还是已经不爱你,想要分手?
这种“不确定的痛苦”往往比明确的分手更折磨人。
其实,对方是“暂时需要空间”还是“准备离开”,是可以通过一些信号来分辨的。
如果你能识别,你就不用为了因为等一个答案,而焦虑,也能更好地及时应对感情中的危机。
接下来,我就告诉你,哪些信号可以帮助你识别判断。
一、冷处理的持续时间
丨如果是发生矛盾暂时闹情绪,一般会在几天内自行缓解;
丨而当冷暴力超过两周,很可能意味着对方在被动等待关系自然消亡,直白点说,对方有想分手的念头了。
比如;
对方回你“我最近工作压力大,想单独待几天”,给了你一个比较明确的期限,那就算正常,关系尚处在健康阶段;
但如果对方说:“我们先分开一阵子吧,等我想清楚再说”,那就有点危险了。
二、矛盾后是否保持最低限度联系
丨暂时冷战的人,可能会减少联络但不会完全失联,因为TA还想维系关系,所以会潜意识保持最低限度的情感联结;
丨而心理上已疏远,甚至想离开的人,就会明显回避接触。
所以:
如果你看到对方虽然回复简短,但会回信息;拒绝约会但会解释原因,那就说明对方处在情绪期,给TA一点时间。
如果频繁不回信息,找各种理由逃避和你见面,那你可能就要做好分手的准备。
图片
三、提到“我们”的频率降低
心理学研究发现:
情侣在关系稳定时,
使用“我们”词汇的频率比危机时高出43%。
因为“我们”是代表共同归属感、亲密无间的词汇,而“我”和“你”强调的是个人。
可见,从“我们”到“我”的用词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如果你发现对方开始不自觉地减少“我们”这类词汇,变成了“我”“你”,那就说明:
你们的关系有裂痕了,你要提高警惕。
四、回避未来规划式话题
当我们心理上认定某段关系不会长久时,大脑会:
自动抑制与“共同未来”相关的思考。
所以如果你提到对未来的一些期待和计划时,对方有意回避聊这类的话题,甚至是拒绝沟通的态度,比如“到时候再说吧”“今年我不想讨论这个话题”,那你就:
一定要直白地说出你的感受,尽快确定TA的真实想法。
五、身体语言发生变化
心理学家发现,当一个人情感上开始疏离,会有几个明显的非语言信号:
刻意减少肢体接触;
眼神交流减少;
坐姿保持距离。
有时候,语言可以骗人,但肢体语言骗不了人。
那么,如果你发现以上的危险信号,是不是就要立刻分手呢?
当然不是。识别信号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让真正值得的关系有机会化解危机。
根据对方的表现,你可以分三步走:
1
第一阶段:给空间但设定边界
图片
一开始,你可以表达理解:“我知道你需要时间,我尊重你的需求”。
但同时,你要明确底线:“我们可以减少联系,但我希望你能告诉我大致需要多久时间”。
2
第二阶段:冷静对话
图片
如果冷处理超过两周,就需要一次坦诚但非指责性的谈话:“我注意到我们最近的相处模式有些变化……”“是什么让你最近比较沉默?”
多使用我开头,避免让对方产生被质问的感觉,激化矛盾。
3
第三阶段:做决定
图片
如果对方持续回避沟通,那你就要清醒了。
成年人的不回应,本身就是一种回应。
与其在不确定中煎熬,不如学会主动保护自己。
如果你现在对你们的关系还是不知道如何定义,可以让老师帮你分析哦。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咋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