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4军40师,其前身可追溯至1937年8月1日于太原成立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原为相当于团级编制,后更名为决死1总队)。该部队的根基源于山西民众干部训练团、山西军政干部训练班以及国民革命军第八、第九军官教导团。名义上隶属于阎锡山领导的新军,实则是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这支由薄一波同志亲手缔造的队伍,自成立之初便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与饱满的精神,展现出誓死拼搏、奋战到底的英雄气概。1937年11月,决死1总队得以扩编为决死1纵队。至1939年夏日,其下辖已扩充至8个团,拥有11000余人的兵力,成为山西新军中实力最为雄厚的部队。在1939年的“十二月事变”(亦称“晋西事变”)
之后,该部队正式纳入八路军序列,尽管如此,为了维护统一战线的整体利益,仍保留了其独立的番号与编制。1941年1月,决死1纵队接替了八路军386旅的职责,同时兼任太岳军区。同年8月,太岳纵队成立,并兼管太岳军区,决死1纵队亦随之更名为决1旅。1943年2月,决1旅又兼并了太岳1分区的管理,下辖第25、38、57、59团及洪赵支队,后57团与59团分别被调离。1945年10月,太岳纵队决1旅不再兼任1分区的职责,改为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11旅,由李成芳担任旅长,刘有光担任政治委员,下辖第31、32、33团。1947年7月,该旅随纵队纳入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谢集团的指挥体系。1948年5月,更名为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1旅,旅长为刘丰,政治委员为胡荣贵。1949年2月,部队改称第14军40师,编入二野4兵团序列,师长为刘丰,政治委员为侯良辅,下辖第118、119、120团。
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正式宣告成立。
118团的渊源可追溯至1938年1月成立的决死1纵队第3总队以及同年4月组建的游击1团。经过1939年“十二月事变”的洗礼,第3总队与游击1团合并,组建为决死1纵队第25团。至1941年8月,该团更名为决1旅25团。到了1945年10月,又改编为4纵11旅31团。作为山西新军的精英部队,以及太岳军区的甲级团队,该团以顽强的战斗作风著称,敢于迎击强敌,勇攀险峰。它是陈赓将军麾下四大主力团之一,其下辖的8连更在百团大战中荣获129师的嘉奖,被赞誉为“白刃格斗英雄连”。
119团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前身乃山西新军最早组建的决死第一总队以及1938年4月成立的游击第二团。历经1939年“十二月事变”的洗礼,第一总队与游击第二团合并,组成了决死第一纵队第三十八团。到了1941年8月,该团被更名为决一旅第三十八团。到了1945年10月,其番号又调整为第四纵队第十一旅第三十二团。作为山西新军中最古老的部队,该团以顽强的战斗作风和灵活的战术闻名,在抗战期间,曾勇战霍州五虎,位列陈赓将军麾下四大主力团之列。
1940年冬季,屯留游击大队与襄漳游击大队应运而生,历经岁月沉淀,于1945年10月合并重组,正式组建为11旅原33团。进入1947年冬季,该团驻扎于豫陕鄂7分区(后更名为豫西2分区),肩负起创建与巩固豫西根据地的重任,成为该地区的骨干力量。到了1949年2月,随着11旅整编为40师,该团并未回归原编制,而是被调拨至14军42师,更名为第124团。同时,豫西地区的叶县支队与方城县游击大队亦被整合,共同组建了120团,以此补充完善40师的编制体系。
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岁月里,这支根植于山西新军血脉的队伍,经受了严酷的考验与磨砺,投身于众多重大战役与战斗之中,锻造出卓越的战斗风范。部队洋溢着生机与活力,作风严谨,攻防兼备,战斗力显著,堪称14军的主力师,更是二野的首席主力师。“决死雄师”的赞誉,实至名归。抗日战争期间,在薄一波、陈赓的领导下,该部队创建了太岳抗日根据地,相继参与了反“九路围攻”、同蒲路破袭战、反击阎锡山部围攻、反“五路围攻”、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豫北攻势等一系列战斗,共歼灭日伪顽军14000余人。129师政委邓小平在百团大战的总结讲话中,对决死1纵队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支年轻的部队在作战、政治工作、日常训练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表现优异。如同其他老部队一样,他们能够充分施展指挥机关的才能,出色地完成领导赋予的各项任务。”
1939年1月,在山西沁县南沟村,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兼八路军第129师政治委员薄一波作出了重要决策。
在解放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我军刘邓主力的这支部队,历经磨难,自华北辗转至西南,跨越12个省份,跋涉达两万五千里。在山西战场,他们英勇参战,见证了上党、闻夏、同蒲、临浮、吕梁、汾孝及晋南等一系列关键战役的硝烟。随后,部队横渡黄河,投身战略反攻,挺进中原,成功开辟了豫陕鄂根据地。他们先后参与了陇海、伏牛山、平汉、洛阳、宛西、宛东等战役,更在举世瞩目的淮海战役中英勇作战。渡过长江后,继续浙赣追击,投身广东、广西战役,进军云南,共歼灭国民党军和土匪超过十万人。特别是在解放两广的战役中,40师发扬了我军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敢于以少胜多,实施大胆迂回、包围、追歼战术,共歼俘敌三万余人,创下了惊人的战绩,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4兵团司令员陈赓高度评价该师:“堪称模范”。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淮海战役中,令敌方闻风丧胆的“飞雷”,正是由4纵11旅工兵连连长聂沛章所发明。他巧妙地运用了民间爆竹“二踢脚”的升空原理,研发出一种独特的炸药抛射器。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改进,该抛射器能够精准地将炸药抛射至近200米的距离。刘伯承司令员亲自观看了“飞雷”的发射演示,并对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
十一旅首任旅长李成芳,湖北麻城人士,智勇并济,文武双全,历经沙场无数,被誉为二野的杰出战将。此后,他担任了第十四军的首任军长、武汉军区的首任政治委员,于1955年荣获中将军衔。
官雀之战
1946年九月底,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之整一师一六七旅、整三十师二七旅,自晋南史村(今襄汾所辖)、翼城出发,北上占领我方浮山。另有一路敌军整一师一旅(即“天下第一旅”),沿临屯公路自临汾向东进犯,旨在支援浮山之敌。我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隐蔽集结于洪洞东南一带,决心发起临浮战役。我军以三个主力旅南下,伺机对傲慢自大、装备精良的敌整一旅实施分割包围,旨在将其歼灭于临汾与浮山之间。
◆临浮战役示意图。
22日傍晚时分,敌第1旅的先锋部队第二团(缺少第三营,该营留驻临汾)沿着临屯公路向东推进,直至合理庄、老母村、上阳村、韩村一带。我第四纵队决定趁敌军尚未站稳脚跟,迅速围歼敌人。其中,第十旅负责进攻合理庄和老母村;第十一旅的第三十一、三十二团负责进攻上阳村,而第三十三团则西进至临汾方向执行警戒任务;第十三旅则负责解决韩村之敌。然而,敌人警觉性极高,察觉到情况有变,便立刻撤回至上阳东南的官雀村,构筑防御工事,并组织防御,等待援军的到来。
官雀村坐落在临汾东部,约二十公里之外,北依涝河,南邻洰河,东接深沟,通往浮山的道路仅限于山腰。这里地势险峻,视野辽阔,是防守的绝佳之地。在我军各部遭遇空手而归后,11旅旅长李成芳审慎分析敌情,下令部队向官雀村展开搜索。当夜23时,先头部队31团抵达村外,经侦察确认村内有大量敌军,随即向上级做了汇报。第四纵队命令11旅负责歼灭官雀之敌,而10旅和13旅则负责阻截敌军东西两路的援军,全力保障11旅的作战行动。11旅决定,31团作为第一梯队,从村西北沿公路两侧向敌军发起强攻,32团作为第二梯队待命。
31团团长徐其孝与政委戈力肩负重任,领命后迅速部署战术。2营担当主攻,于公路左侧展开猛烈攻势;3营负责助攻,在右侧策应;1营则作为预备队,随时待命。夜幕低垂,部队对敌发起了突袭。2营行动迅猛,5连勇猛强袭,成功占领了公路左侧的敌军高地;4、6连则沿着公路向村内发起突袭。“天下第一旅”训练有素,敌军虽隐蔽于工事之中,但并未慌乱。当我5连抵达村边,因地形陡峭,队伍出现拥挤,敌军突然从背后开火,导致5连伤亡惨重。6连虽前来支援,却遭遇了恢复高地的敌军阻击,未能成功突入村内。然而,4连一个排机智勇敢,趁乱抢占了一个四合院落,并成功击退了敌军的多次反击。负责公路右侧突击的3营进展顺利,8连成功突破了敌军的支撑点阵地,巧妙绕过敌军重火力点,深入村内,迅速向纵深推进。
此刻,依据俘虏的供述,11旅得知敌第1旅第2团正是那支曾短暂匿迹的敌军。该团于22日占领该村,迅速构筑了防御阵地并部署了火力配置,在路口、主要院落以及房屋周围和墙体根部都设置了射击工事。面对这一棘手的敌军,旅长李成芳下令32团发起攻击,并严令务必在天明前将其彻底消灭。
在31团向敌方纵深推进的激战中,1营与32团一部紧密配合,成功围歼了敌第2连。3营则击溃了敌第6连的大部分兵力,并解决了敌战防炮连,俘虏敌军150余人。部队已逼近村中央的敌团指挥部。32团3营在教导员的指挥下,连续攻克数个敌方据点,占领了村东侧阵地,凭借高地之利,有效限制了敌人的机动性。32团2营进入村庄后,迅速占领了敌方四处院落。然而,他们误读了团的命令,于23日拂晓前将部队撤至村外。当团部发现情况并命令其返回村庄夺回阵地时,阵地已被敌军占领。该营尽管经过激烈战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未能再次突入村庄。
9月23日拂晓,尽管我方对敌第2团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但其嚣张气焰依旧,他们凭借院落之利,持续对我方发起反击。面对此情,纵队首长迅速向11旅下达指示,要求其稳固既得阵地,严密防范敌军突围逃窜,并积极寻求机会,消灭被困之敌。11旅深知,敌军团、营指挥体系尚未被完全摧毁,战斗力量依然存在,因此必须把握时机,拓展阵地范围,逐步缩小包围圈,明确攻击的核心目标。
午后的时分,部队接到军委的紧急指示:“不惜任何代价,务必彻底消灭第1旅!”这番指令极大地提振了士气,进一步激发了全体指战员击溃敌人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我军屡次击退敌人的反扑,迫使敌人不断收缩阵地。根据官雀村内的敌我形势,11旅作出决策:31团负责围歼敌团部和第1营残余势力;32团则负责消灭敌第2营残部,并负责警戒,以防突变情况发生,该团1营作为旅的预备队。至下午18时,我军对敌发起了全面攻击。经过一番激战,31团3营成功全歼了敌团部,击毙了少将团长王亚武。1营亦顺利解决了敌第1营,俘虏了其正副营长。然而,32团对敌第2营的攻击遭遇挫折,敌人蜷缩在几处院落之中,防御工事坚固,剩余兵力不少,我军冲锋在前的步兵多被敌军猛烈火力击倒。32团团长王长有、参谋长胡尚礼亲临前线,组织82毫米迫击炮进行平射,压制敌军房顶火力点,并指挥各连爆破组实施大量炸药爆破。随着阵阵巨响,敌人被炸得魂飞魄散。我军3营9连趁机突入院内,迅速消灭敌人,击毙了敌第2营营长。敌副团长见状不妙,慌忙率领近百人从官雀西南方向突围,却被我方设伏的旅预备队全数俘虏。至此,官雀之战宣告胜利结束。
我军第2团在官雀被围后,敌方陷入了极大的焦虑之中。23日凌晨,敌军第27旅和第167旅遵令撤出浮山,转向西进以支援;与此同时,临汾敌第1旅旅长黄正诚率领第1团自西向东展开解围行动。11旅攻克官雀后迅速构筑阵地,成功阻击了浮山援敌,为第10旅在陈堰村围剿临汾出动的援敌提供了保障。由此可见,官雀之战使得我军第4纵队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按照预定计划调动了敌人,为全歼敌“天下第一旅”创造了有利时机和条件。在与敌精锐主力的激烈交锋中,11旅成功歼灭了敌第1旅第2团1600余人,并缴获了其全部美械装备。
南坪集阻击战
1948年岁末,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作战,旨在围剿敌黄维兵团。战事一经拉开,蒋介石下令黄维兵团从河南确山地区迅速东进,驰援徐州。11月18日,该兵团的前锋部队第18军抵达蒙城。短暂休整两日后,继续北上,相继横渡涡河与淝河。淮海战役总前委果断决策,意图诱使敌军北进至淝河与浍河之间,予以围歼。为此,命令陈赓指挥第4纵队、第9纵队以及豫皖苏独立旅,共计7个旅、18个团,依托浍河布设防线,重点防御蒙城至宿县公路的关键节点——南坪集。
南坪集坐落于浍河南岸的蒙宿公路沿线,这里聚集着大约两百户居民,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集镇。它地处黄维兵团北赴徐州的必经之途。沿着公路的东侧北行,便抵达了浍河之畔,河上矗立着一座结构坚固的石桥,即便是坦克和重型火炮亦能安然通过。陈赓将军将保卫南坪集一线的重任托付给了11旅,并激励他们道:“这场战斗关乎淮海战役的总体战局,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将黄维兵团的十二万大军阻挡在我们锋利的刺刀之前。”
4纵11旅坚守南坪集。
31团1营驻防南坪集西北的南北窑、小陈家;2营驻防西南方向的杨庄;3营驻防南侧的胡庄;32团1营驻防胡庄以东。32团3营、旅属山炮大队以及特务营均部署于浍河北岸;32团2营作为旅的预备队,而旅部指挥所则设于南坪集。
在当日的夜晚,敌方的黄维兵团沿着蒙宿公路推进,抵达了南坪集以南十里的地带。前沿部队的汇报显示,他们在浍河一线遭遇了解放军的阵地,对方兵力雄厚,防御工事亦十分坚固。然而,黄维并未对此引起足够的警惕,他误以为此次行动将如同之前轻易穿越涡河、淝河一般顺利。因此,他下达了命令,要求兵团的主力部队,以及国民党军中的“五大主力”之一——18军军长杨伯涛,务必在23日攻克南坪集,以便继续前往宿县。
“成群的敌机如同乌云蔽日,将一串串重磅炸弹倾泻而下。炸弹爆炸后,地面上瞬间出现一个个宛如房屋般巨大的弹坑。炮火随之而来,炮弹如雷霆般轰鸣,震耳欲聋。浍河之上,水柱林立,高达数十米。南坪集的房屋一栋接一栋地倒塌,炮火与硝烟交织成一片,弥漫于天际。敌人尚未摸清我方阵地,便将大量钢铁洪流倾泻于此,使得整个集镇几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我11旅的指战员们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敌军以坦克和火焰喷射器为先锋,步兵则采取密集队形发起冲锋,直扑正面杨庄我31团2营的阵地。该营战斗力强大,防御经验丰富,曾在1948年6月的宛东战役中,于刘高庄阻击战中,荣获纵队颁发的“钢铁防线”锦旗。我军各连的反坦克小组连续投掷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英勇抵抗。5连首先击毁敌军的火焰喷射器,以猛烈的火力杀伤敌人,并乘胜追击,将敌人击退。11连指导员张建文重伤仍坚守阵地,指挥战士们用排子手榴弹在阵地前沿阻止敌人。6连以“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气概,与敌人展开了反复激烈的搏斗,连续击退敌人5次冲锋。当敌人再次增加兵力向6连阵地发起攻击时,该连的防御工事被摧毁,人员伤亡惨重,阵地被敌人突破。面对紧急情况,营长祁大海组织4连战斗英雄李云鹏排和5连战斗英雄张柏芝排实施反击,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将突入阵地之敌击退,成功恢复了6连的阵地。
杨伯涛将军,当时18军军长,在回忆那日的战斗时提及:“是役,我部以第118师为先锋,配以全速纵队之20余辆战车及军属105毫米榴弹炮营、重型迫击炮连,首先将目标锁定于南坪集。而第11师则作为辅攻力量,负责攻击东平以西浍河北岸的解放军阵地,任务是强行渡过浍河,成功后转而向南坪集北方实施迂回攻势,以支援118师的正面战事。两师于正午时分完成备战,随即发起攻势。然而,118师主攻部队在遭遇南坪集守军激烈抵抗时,不敢轻易涉水渡河。我亲自前往前线指挥战车阵地,指挥20余辆战车分批次向解放军阵地发起猛攻。与此同时,榴弹炮、迫击炮以及师属75毫米山炮营也集中火力猛烈轰击,步兵屡次发起冲锋,虽逼近村庄边缘,却均被解放军击退。直至黄昏,战局仍僵持在解放军阵地前沿数十米处。”
敌11师两部,分别从南坪集的东、西两侧强行渡过浍河,向我国右翼的闵家阵地发起猛攻。我4纵10旅的某部英勇阻击,与敌人在河对岸形成对峙。敌军对我左翼的三官庙、李家庄32团3营的10连和机炮连阵地实施了持续的重炮轰击,同时掩护舟桥营在浍河上搭建浮桥。我方以重机枪进行猛烈还击,击毙敌营长及其部下100余人。尽管敌人冒着生命危险成功架设了浮桥,但一个营的敌军成功渡河,导致我方前沿阵地遭受重大伤亡。32团迅速调集预备队的12连,与9连、11连协同,发起了猛烈的反击。经过一天的激战,直至黄昏时分,迫使敌人退回到浍河岸边。
在当日的夜晚,鉴于要利用浍河将敌军分割,总前委毅然决定撤离南坪集阵地,转而在浍河北岸构筑袋形阵地。此举旨在诱使敌18军渡河,以便我军主力从东西两翼发起攻击,并在南岸围歼敌10、14、85军。据此,4纵11旅接令撤出南坪集阵地,向浍河北岸转移。在这一天的激战中,11旅成功击退了敌军陆空联动的多次猛烈进攻,对敌军造成了重大损伤,圆满完成了阻击任务,为后续主力部队合围黄维兵团争取了宝贵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战后,4纵政治部主任刘有光代表纵队领导慰问了11旅的指战员,对部队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4纵随即发布徐州大会战第一号记功令,对11旅的31团、32团、旅属山炮大队和工兵连予以嘉奖。
40师参与广东战役,渡河追击敌军。
此后,黄维兵团察觉到了异常情况,遂下令已渡过浍河的部队迅速撤退,向东面80余里的固镇转移,意图与李延年兵团汇合,以获取补给。然而,由于行动迟缓且犹豫不决,至26日凌晨,我军各纵队从四面八方包围了黄维兵团,将其困于南坪集、邵围子、双堆集、芦沟集等地区之间,从而实现了战役的预定目标,我军取得了胜利。
1950年1月,40师遵照4兵团的统一调度,从广西踏上了征途,挺进云南。次月,部队参加了昆明市的入城仪式,并肩负起昆明的警备使命。自此,40师坚守西南边疆已满70余载,成为自建国以来,我国军队在某一省份(区)驻扎时间最长的部队。同年3月,部队继续西进至滇西地区。4月,奉命接管云南军区大理军分区,随即投入到剿匪和建政的工作中。10月,40师与起义部队的暂编第12军35师合并。1952年6月,40师正式组建了炮兵团。同年10月,与大理军分区分离,受命开赴缅宁(今临沧),并兼任缅宁边防区的职责。1953年1月,抽调人员成立了边防区的管理机构。1954年12月,40师的120团与入滇的公安第16团(原12军36师107团)合并,组成了新的120团。
“这根本不是问题。”
七十余载的光辉历程中,这支部队始终勇敢担当,使命在肩,勇于直面挑战,锻造出了以团结救亡为灵魂的坚定信念,誓死捍卫国家,敢于决战决胜的“决死精神”,以及以爱国奉献为宗旨的坚韧不拔、不畏艰难困苦的“老山精神”。在这过程中,涌现出了众多英雄模范单位和个人,培育出了百余名高级将领和省部级领导。
炒股咋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