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实锤,K11落地青岛了。
01 K11落地青岛
青岛商业圈近期的重磅消息,当属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与K11集团创办人郑志刚的会面。
双方签署合作协议,据悉将在西海岸新区共建国际化综合体,算是正式宣告这个“艺术商业标杆”落地青岛。
对青岛人而言,K11从不是普通商场。作为香港新世界集团的核心品牌,它以“把美术馆搬进购物中心”闻名,每个城市的门店都有独家艺术展览,橱窗与公共空间的设计兼具美学与创意,被称作“会呼吸的商业体”。
而郑志刚作为郑裕彤家族第三代掌舵人,凭借对年轻消费群体的精准洞察,让K11成为Z世代追捧的商业IP。
选址悬念虽未官宣,业内爆料已锁定西海岸灵山湾。原足球场后方、6号线灵山湾地铁站旁的地块,将于近期挂牌出让文体用地,被视作项目落地的关键信号。
这里既辐射西海岸常住居民,又能通过地铁与滨海交通吸纳市区及周边游客,有望成为青岛新商业地标。
02 商业大项目频繁落地青岛
K11的入驻,只是青岛商业“上新潮”的一角。
近两年来,一批“山东首家”级别的商业项目密集扎根,彻底激活城市消费版图。
山东第一家京东MALL落子城阳,带来3C数码、家居家电的线上线下融合体验,AR试妆、智能导购等科技场景让逛商场成了“科技打卡”。
山东首家“智能物联”物美数字广场进驻市北,AI货架、自助结算系统重构超市消费流程。
山东第一家山姆会员店落地青岛市北欢乐滨海城,将激活青岛进口生鲜与定制商品的消费需求。
李沧区迎来王府井购物中心与超极合生汇双项目,其中青岛北站TOD的超极合生汇,还配套了主题乐园与极限运动场地,打造“文旅+商业”新场景。
03 背后是旧商业关店潮
新商业狂欢的另一面,是传统商场的“退场潮”。
李沧宝龙广场在运营数年后悄然闭店,货架清空、大门紧锁的场景,成了不少居民的记忆碎片。
陪伴青岛人20余年的家乐福新兴店,在2023年贴出停业公告,终结了一代人的超市记忆。
曾主打高端业态的嘉年华澳乐购,被海信广场接手改造;李村奥克斯广场摘下旧招牌,换上了万达广场的标识;台东沃尔玛门店完成改造,以利群超市的全新面貌迎客;华润万家部分门店归入家家悦旗下,盒马鲜生大拇指广场店也因客流不足遗憾闭店。
等等。
这些退场或易主的商业体,大多走“中间路线”——没有高端品牌撑场,又缺乏便民性价比,在新商业冲击下逐渐失去竞争力,最终沦为市场调整的“牺牲品”。
04 两极分化的青岛商业
青岛商业的新旧交替,藏着清晰的两极分化轨迹。
最直观的印证,是海信广场的VIP闭店答谢专场,连续多年创造单日销售额破2亿元的纪录。
高端客群极少依赖网购,更看重品牌质感、专属服务与社交体验,让高端商业手握稳定客源。
如今青岛引进的新商业,也延续了“向上探”的逻辑:K11主打艺术高端消费,山姆会员店瞄准中高收入家庭,王府井聚焦品质零售,均锚定高端市场。
而闭店的多是“不上不下”的中间业态,接手者则多为民生品牌:利群、家家悦等超市接管沃尔玛、华润万家门店,主打平价生鲜与日常用品。
这源于消费降级背景下,普通百姓更爱农贸市场的新鲜与网购的便捷,只有性价比够高的超市才能留住客源。
这场商业淘汰赛里,中间地带逐渐消失——要么靠高端品质赚富人的钱,要么靠性价比抢民生市场,模糊定位的商业体终究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这就是新时代商业的优胜劣汰!
炒股咋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