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多看起来牛逼的游戏公司,最后都喜欢整一些让人看不懂的骚操作?
答案很简单,因为你看的是游戏,人家玩的是权力。
当你纠结于这个版本之子是不是超模,那个皮肤定价是不是太黑的时候,人家公司创始人,那个唯一的“K总”,可能正在琢磨一个更本质的问题:
我手下这帮VP和制作人,谁最忠诚?
或者说,谁最不会在我喝茅台的时候,突然给我背后一刀?
这事儿,比游戏好不好玩,重要一万倍。
不信你看所有游戏帝国的兴衰史,本质上都是一部“二把手”的血泪史。一部关于忠诚与能力的死亡二选一。
一
咱们先说第一类“二把手”,汪总。
汪总这种人,每个初创的游戏公司都有。他是联合创始人,是首席布道师,是发布会上的乔布斯。
他能上台给你画两个小时的饼,从元宇宙讲到区块链,从开放世界讲到电影化叙事,听得下面的玩家和投资人热泪盈眶,恨不得当场就把自己三个月的工资全氪进去。
K总也很喜欢他。毕竟,谁不喜欢一个能说会道,能拉来投资,还能在玩家社区里维持光辉形象的伙伴呢?
但问题是,汪总他不做研发。
他不懂代码,不懂服务器架构,更不懂什么叫“动捕”和“渲染管线”。你让他去管具体的项目,他两眼一抹黑。他所有的权力,都来自于K总的信任,和他那张能把稻草说成金条的嘴。
这就很尴尬了。
在公司草创期,大家一起画饼,你好我好。可一旦公司做大,进入真刀真枪拼项目的时候,汪总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K总掌握着公司的命脉——研发团队和发行渠道。而汪总,空有一个“首席XX官”的头衔,实际上连一个项目的立项都拍不了板。
时间一长,心态就崩了。
K总开会讨论新项目的开发引擎,汪总插不上嘴;K总和主策讨论新版本的数值平衡,汪总听不懂。最后,K总所有的核心决策,都绕开了他。
汪总能怎么办?他觉得自己的理念得不到实现,觉得K总越来越独裁。
最后的结局往往就是,汪总一怒之下,带着自己的PPT和一部分粉丝,愤而出走,自己成立一个新公司,发誓要做出“真正尊重玩家”的游戏。
他高估了自己的号召力,也低估了做游戏的难度。
很快,他的新项目就因为资金链断裂或者技术力不足而暴死,而他本人,也从一个行业的“革命英雄”,变成了一个被玩家群嘲的“叛徒”和笑话。
你看,这就是权力对人的腐蚀。最初的梦想,在权力的游戏中,变得一文不值。
二
汪总走了,K总需要一个新的“二把手”。
这时候,第二类人,何部长,就该登场了。
何部长是跟着K总从一个小工作室干起来的元老,是黄埔军校……啊不是,是K总核心研发团队的“大管家”。
他管着公司的项目管理、人事和后勤,所有新来的程序员都要先拜他的码头。他懂技术,懂管理,也懂K总的心思。K总说要东,他绝不往西;K总说要砍掉这个项目,他能第一时间写出三百页的PPT来论证这个项目有多么垃圾。
他就是K总最锋利的那把刀。
按理说,这种人应该是最稳的“二号人物”了。
但坏就坏在,他太能干了,也太有想法了。
游戏圈总有危机。比如,公司寄予厚望的3A大作,上线当天服务器就炸了,全球玩家铺天盖地的差评,公关团队删帖都删不过来。史称“西安事变”。
这时候,K总因为压力太大,飞到夏威夷“养病”去了,远程指挥。
机会来了。
何部长站了出来,力挽狂狂澜。他一边亲自带队修复服务器,一边主张强硬公关,甚至不惜跟几个带头冲锋的大V直接对线,主张“武力解决”。
他的想法可能是好的,想用雷霆手段快刀斩乱麻,稳住局面,好让K总回来能有个交代。
可这在K总眼里,味道就全变了。
什么叫“武力解决”?你想干什么?我还没死呢,你就想代替我做决策了?你是不是觉得现在公司离了你不行,想趁机夺权?
讲白了,不就是想抢班夺权么,当老板傻?
尤其是,何部长在黄埔系……呸,在核心研发团队里,威望太高了。今天你能替我决定怎么处理服务器危机,明天是不是就能替我决定公司的战略方向了?
K总的猜忌一旦产生,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所以,危机一过,何部长的好日子就到头了。K总会找个理由,比如“项目管理混乱”,把他手里的实权一个个拿掉,最后只给他留一个“首席荣誉顾问”的虚职。
何部长到死可能都没想明白,自己明明是想为公司解决问题,怎么就成了K总眼里的乱臣贼子了呢?
因为他不懂,对老板来说,一个可控的失败,远比一个不可控的成功,要安全得多。
三
经历了汪总的“背叛”和何部长的“僭越”,K总彻底悟了。
他需要的“二把手”,不是最有魅力的,也不是最有能力的。
而是,最听话的。
于是,第三类人,陈院长,闪亮登场。
陈院长这个人,履历堪称魔幻。他也是K总最早的嫡系,当过核心团队的总教官,带出了一大批主策和主美。
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打仗不行,但忠诚。
K总让他带队去做一款对标《CF》的FPS,他二话不说就去,结果被鹅厂打得落花流水,项目亏了好几个亿。
K总罚他了吗?没有,反而把他提拔到更核心的位置。
K总让他去围剿……啊不,去狙击米哈游,他又去了,结果又被人家一套组合拳打得找不到北。
K总生气了吗?也没有,反而觉得这小子“从不多说废话”,是个能干事的人。
我反正是没看懂。
这在正常人看来简直无法理解,你一个游戏公司,不看战绩,不看KPI,就看谁更会挨打?
但在K总的逻辑里,这一切都顺理成章。
陈院长打输了,但他从来没质疑过K总的战略。他不会说“老板,这个方向不对”,他只会回来报告说“老板,我的执行力不行,辜负了您的期望,请再给我一次机会”。
这种“绝对服从”,是K总最看重的东西。
因为游戏项目失败了,亏的是钱,钱还能再赚。但如果一个手握重兵的制作人,开始质疑你的顶层设计,那动摇的就是你的统治根基了。
所以,当公司面临巨大转型,比如要从端游时代all in手游,或者要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K总会把这个最艰难,也最关键的任务,交给谁?
当然是陈院长。
他会被派到一个新的市场(比如台湾),去当“省主席”,去推行“三七五减租”。什么意思?就是去打破当地旧有的发行渠道和玩家社区势力,建立一套完全由K总掌控的新生态。
这是一个得罪人的活,也是一个建立不世之功的活。
他用K总给他的资源(比如从大陆带过去的黄金),去收买那些旧渠道,给他们一些甜头(比如公司股票),同时用强硬手段扶持自己的新渠道,把用户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不服?不服就给你扣个“竞对派来的水军”的帽子。
这事儿,汪总干不来,因为他没执行力;何部长也干不来,因为K总不信他。
只有陈院长,这个仗打得不怎么样,但忠诚度拉满的男人,能让K总放心地把自己的后路交给他。
(当然,这只是个比方,但你懂我意思)。
他甚至能顶住K总亲儿子,那个传说中的“太子”的压力,稳坐二把手的位置。因为K总心里明镜似的,太子还需要历练,而陈院长,是唯一能帮他稳定江山的人。
这真的很重要。我是说,这事儿真的、真的很重要。
四
所以你看,一个游戏帝国的权力逻辑,跟游戏本身好不好玩,关系大吗?
不大。
它更像一个巨大的黑箱。玩家在外面看着光鲜亮丽的宣传片和财报,以为里面都是一群为了梦想和热爱而奋斗的天才。
但黑箱里面,却是赤裸裸的权力斗争、路线选择和人性博弈。
K总选择“二把手”的过程,就是他筛选“自己人”的过程。
汪总资格老,但不是嫡系,而且有自己的想法,必须滚。
何部长能力强,但野心也大,可能会威胁到自己,必须废。
只有陈院长,把自己和K总的战车牢牢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哪怕他把项目搞砸了,K总也知道,他只是能力问题,而不是忠诚问题。
在一个独裁者眼里,忠诚,永远比能力重要一百倍。
而我们玩家,只是这场权力游戏的旁观者,和最终的承受者。
我们玩到的每一款游戏,体验到的每一个版本,背后都是无数次类似“汪何陈”之争的胜利者,所烙下的印记。
为什么有的游戏明明底子很好,更新却越来越屎?
可能只是因为那个有才华的制作人,在某次会议上,顶撞了老板。
为什么有的公司放着好好的IP不做,非要去追一些已经被验证失败的风口?
可能只是因为那个最听话的执行者,又一次得到了老板的“绝对信任”。
所以,别再问为什么好游戏越来越少了。
因为在很多老板眼里,做游戏,从来就不是目的。
它只是,一场关于控制的游戏罢了。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炒股咋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