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的逆袭故事总是充满戏剧性,但这回,好戏隐藏在幕后。就在国庆前最后一周,那些之前被资金疯抢的科技股——光模块、AI芯片和液冷服务器概念,突然陷入了一场“资金迁徙事件”。一天之内光模块板块净流出超过37亿元,部分AI芯片的股价甚至直接猛跌20%。然而,别急着给它们下结论,以为这是一场散场晚会。头脑冷静一点,这波调整更像是在资金的舞台上来了个“换场操作”。
其实,背后有逻辑支撑。整个9月份,权益市场累计吸金54.8亿美元,其中科技板块就吸走了35.5亿美元,资金流入的脚步从未真正停止。只不过,资金在悄悄做好准备,将注意力从短期涨幅过大的硬件板块,转向了那些业绩更具确定性的新消费、AI应用和创新药。真正聪明的机构正在完成一场精心设计的四季度“组团”行动。
科技赛道要说垮,一点都没有。那么,这波调整的罪魁祸首是谁?显然不是基本面问题,真正的导火索还是“交易拥挤”,导致价格短期内涨得让人喘不过气。硬件端被抛售、资金出逃了吗?别这么想。仔细瞧一瞧数据,那些硬核光模块龙头遭了抛售,倒是半导体设备和AI电力设备成了资金的新宠。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仅仅在一个交易日,多模态AI板块流入了69亿元,中国AI50相关标的直接吸金超147亿元。资金根本没离场,它只是换了个座位。
资金的流向其实很好解读——越来越看重“确定性”。新消费一马当先成了国庆假期的流量赢家,得到政策补贴加持,家电、汽车、餐饮等领域的消费数据直接飙升。与此同时,多家消费企业的业绩预告开始放光,营收更是普遍回升至15%以上。尤其是智能家电、健康食品这些升级型消费品,9月线上销量同比大涨20%。北向资金对某家电龙头的持仓占比从8%增加到11%,“买爆”势头相当明显。
再说AI应用吧。与硬件端的疲软形成鲜明对比,AI应用领域在9月下旬强势崛起。尤其是机器人和智驾这类场景的资金流入相当抢眼,直接标志着市场的嗅觉从“算力爆发”转向了“产品落地”。游戏行业也成为流入的焦点,AI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研发成本,增强了游戏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资金跑得眼花缭乱,但谁都能看出,大家盯的不是故事,而是能够兑现的真金白银。
最后说创新药,这可是机构资金的长期挚爱。创新药板块估值目前处于历史低点,社保基金在9月份的加仓力度达到了25亿元。更重要的是政策利好频频释放,比如医保谈判细则对创新药企释放了“温暖的春风”,让它们在研发和商业化上获得了更大的动力。这波资金的进场,一句话总结:所有布局都冲着全球竞争力和研发进展明确的公司去,精准得像开了“外挂”。
从布局方向到资金操作逻辑,无一不证明市场已经大刀阔斧地切进新主线的核心。机构投资者早已统一口径,将新消费、AI应用和创新药三大板块作为四季度的流量中心。而普通投资者如果能够顺势而为,也许就能从这波机会中分得一杯羹。
未来行情说白了就是一场“确定性溢价”的大戏。资金从高位科技股转向新消费板块是因为政策托底和业绩改善的双重因素在发力。同样,AI应用正在从技术理念转向实际的商业化场景,游戏、机器人这些领域潜在利润的释放,吸引了更高的关注。而创新药在政策利好的支持下,估值修复和业绩加速上行的潜力都再一次被机构看好。
所以,高位科技股之后,的目光到底去哪儿,答案已经很明晰了:盯紧新消费、下游AI应用和创新药这三大领域。市场从不缺机会,关键就在于你能否在主线切换的时候,稳住心态,看清方向。现在问题来了:你还会纠结那些已经涨到过分拥挤的科技股吗,还是会勇敢地踩准新风口?
炒股咋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